精选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精选解答 > 劳动纠纷 > 劳动仲裁
  • 伤残鉴定下来多长时间仲裁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刘峰飞律师 2024.04.15 981人看过
  • 伤残鉴定下来多长时间仲裁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刘峰飞律师 2024.04.15 981人看过
  • 公司不工伤鉴定怎么申请仲裁

    公司不工伤鉴定不能够直接申请劳动仲裁,对于公司不工伤鉴定的情况,工伤职工可以直接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刘峰飞律师 2024.04.15 1050人看过
  • 公司不工伤鉴定怎么申请仲裁

    公司不工伤鉴定不能够直接申请劳动仲裁,对于公司不工伤鉴定的情况,工伤职工可以直接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刘峰飞律师 2024.04.15 1050人看过
  • 劳动仲裁拖欠工资怎么执行

    劳动仲裁后,单位拒不执行的,劳动者可以在裁决生效后向法院申请执行。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刘峰飞律师 2024.04.15 1248人看过
  • 公司拖欠工资怎么劳动仲裁

    公司拖欠工资申请劳动仲裁应当携带下列资料:劳动仲裁申请书;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劳动者身份证明;其他有关的证据材料复印件及证据清单;需委托代理人,应同时提交授权委托书和代理人身份证明;其他。

    刘峰飞律师 2024.04.15 883人看过
  • 拖欠工资怎么样申请劳动仲裁

    1、去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劳动局)内的劳动争议仲裁委,申请劳动仲裁。2、提交材料后,5个工作日仲裁委给予立案。3、可以不请律师代理,自己亲自处理。4、申请劳动仲裁期间,不耽误你去新单位工作。

    刘峰飞律师 2024.04.15 875人看过
  • 拖欠工资怎么样申请劳动仲裁

    1、去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劳动局)内的劳动争议仲裁委,申请劳动仲裁。2、提交材料后,5个工作日仲裁委给予立案。3、可以不请律师代理,自己亲自处理。4、申请劳动仲裁期间,不耽误你去新单位工作。

    刘峰飞律师 2024.04.15 875人看过
  • 劳动仲裁立案之后可以撤销吗

    可以撤销。根据法律规定,仲裁处理结果作出前,申请人可以自行撤回仲裁申请。申请人再次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申请人收到书面开庭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回仲裁申请处理。

    陈绍熙律师 2024.04.12 3735人看过
  • 银监会的投诉电话是多少

    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一)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二)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沈辉律师 2024.04.12 101731人看过
  • 去哪里申请劳动仲裁

    去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劳动局)内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

    李澍青律师 2024.04.12 2010人看过
  • 不签合同劳动仲裁时效多久

    不签合同劳动仲裁时效是一年。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

    袁超律师 2024.04.12 2806人看过
  • 被调岗上班还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吗

    可以申请。《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袁超律师 2024.04.12 3555人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