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的诉讼请求是法定的,目前的诉讼请求主要包括:①撤销之诉;②确认之诉;③责令履行法定职责之诉;④变更之诉;⑤赔偿之诉。律师在代理行政案件中,应当正确提出诉讼请求。如果提出的诉讼请求超出了法院的职权范围,该请求注定是被驳回的。
提起行政诉讼后,满足立案条件便可以立案,立案条件有原告适格;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基本原则:1.合法、公正、公开、及时。2.教育与处罚相结合。通过对违法的行政相对人实施处罚并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做到以后不再违法,以达到教育目的。
行政诉讼管辖要遵循的原则:1.原告就被告原则,即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2.便于当事人参加诉讼,特别是便于作为原告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参加诉讼。3.有利于人民法院之间工作量的合理分担。4.有利于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审理、判决和执行。5.有利于保障行政诉讼的公正、准确。
行政诉讼中的原告是指认为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不合法以及侵害其权益的行政相对人或者第三人。行政诉讼中的被告是指作出不合法集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行政诉讼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使国家行政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利,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做出裁判,从而解决行政争议的制度。
行政判决和裁定的区别一般是适用范围不同。裁定解决的主要是诉讼过程中的程序性问题,目的是使人民法院有效地指挥诉讼,清除诉讼中的障碍,推进诉讼进程。判决解决的是当事人双方争执的权利义务问题,即实体法律关系。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因不包括:1、提供其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2、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3、原告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中,证明因受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而造成损失的事实。
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是因为行政诉讼的当事人的处分权受到严格限制,当事人只能处分某些诉讼程序上的权利,不能处分实体上的权利,这就使以自由行使处分权为基础的调解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同时,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只能根据事实和法律,依法作出裁定或者判决,而不能由行政诉讼双方当事人互相让步、互相谅解来判明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
行政诉讼是可能胜诉的。行政诉讼能不能胜诉需要看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存在违法、对相对人产生不利影响,以及相对人是不是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关人。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将行政机关作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草案公示后多久实行具体如下:1、征求意见的反馈截止时间,通常为一个月;2、地方性行政法规,应当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但是如果公布后不立即施行将有碍行政法规施行的,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3、在征求意见结束,到法规公布实施之间,还有对送审稿的审查,有的要审查三次,有的审查一次即可,具体时间要看省政府法制办等部门的工作效率如何。正常情况下,三个月之内应当公布了;4、国家公示是指国家(政府)通过相关决议、项目和政策之前,把相关草案向社会大众公示,征求意见,以便听取不同意见,对草案做最后修改。国家公示由于涉及大多数人利益且信息量大,因而公示时间较长,一般大于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