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精选解答 > 刑事辩护
  • 取保候审一年后会不会收监?

    要具体分析。取保候审属于刑事诉讼期间的临时强制措施,在取保候审期间并不中止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因此,如果确有犯罪事实的,仍然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之后做出判决,如果判处有期徒刑、拘役未获缓刑的,需要收监服刑。如果认罪态度好,就是首犯初犯,积极退赔或者是交纳罚金。认罪态度好,悔罪等,可以判处缓刑的,不需收监执行。

    秦江华律师 2024.06.17 132人看过
  • 谅解书一定要是实刑吗

    新的刑事诉讼法修改时,引入了刑事和解制度。如果犯罪嫌疑人和受害者就赔偿问题达到协议,取得受害者谅解的,司法机关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于刑事处罚。刑事谅解书,一般指刑事案件的受害人与嫌疑人或其家属之间,就刑事案件的结果达成和解,而由被害人一方所出具的法律性质的书面文件。

    秦江华律师 2024.06.17 129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量刑多少?

    交通肇事罪的量刑具体如下:1、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2、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3、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秦江华律师 2024.06.17 87人看过
  • 过失致人死亡罪包括哪些情形

    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需要满足的条件:1.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2.本罪的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3.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4.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抱有过失的心理状态。

    秦江华律师 2024.06.17 83人看过
  • 顶包是否算是肇事逃逸

    顶包算肇事逃逸。刑法逃逸中的逃跑包含下列情形:1、行为人将被害人送到医院后再从医院逃跑;2、行为人在事故中受伤被送往医院治疗,后擅自离开医院;3、行为人藏匿在事故现场附近;4、行为人在事故现场或医院但隐瞒自己的肇事者身份;5、行为人让他人顶包。

    秦江华律师 2024.06.14 150人看过
  • 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移送标准

    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移送标准是: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货值金额十五万元以上的情况下,是必须移送到检察机关进行审查起诉的,具体情况下,应当根据实际造成的损失情况来进行合法的处理。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1、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的;2、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十五万元以上的;3、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将已销售金额乘以三倍后,与尚未销售的伪劣产品货值金额合计十五万元以上的。

    秦江华律师 2024.06.14 123人看过
  • 14周岁以下校园欺凌怎么处罚

    校园欺凌致人轻伤及以上伤害的,构成故意伤害罪,但是未满十四周岁,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承担刑事责任。只能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该未成年的监护人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秦江华律师 2024.06.13 967人看过
  • 毒驾撞人怎么判刑

    毒驾伤人要看构成什么伤害:轻伤,一般事故;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构成本罪涉嫌交通肇事罪,应当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重大公私财产损失的行为。毒驾属于交通肇事罪的特别恶劣情节,应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秦江华律师 2024.06.13 88人看过
  • 转贷罪可以借朋友钱吗?

    借朋友的钱放贷不一定属于转贷罪。1、借朋友的钱出去放贷,只要利息不高于银行同期利息的四倍就不算是放高利贷,即便是放高利贷也不是犯罪行为,且我国刑法并没有规定放高利贷为犯罪行为。2、为了高利转贷而借银行的钱,是刑法禁止的高利转贷罪。

    秦江华律师 2024.06.13 96人看过
  • 过失致人死亡的量刑

    1、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造成的他人死亡,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2、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刑法另有规定是指失火、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按失火罪、交通肇事罪的规定处罚)。过失致人死亡罪属于过失犯罪,是指由于过失导致他人死亡后果的行为。过失致人死亡,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前者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造成他人死亡。后者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其行为可能会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

    秦江华律师 2024.06.13 93人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