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精选解答 > 合同纠纷 > 如何规范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行为

如何规范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行为

2018.11.23 合同纠纷 1011人浏览举报
律师回答
(一)规范和限制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指企业、事业、国家机关等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确定劳动关系、明确权利、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后,尚未全部履行前,当事人双方主客观情况的变化或某种法定事由的出现,经双方协商或由当事人一方依法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解除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

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与人的思想和身体密不可分,如:劳动者不想在用人单位工作,任何人都不能采取强制手段让其留下来,反之,如果通过一些手段把劳动者留下来,也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大多数劳动者来说,如果离开了原来的用人单位,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这无论是对劳动者本人,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如果制定较为合理的制度就可以很好地规范劳动者单方解除合同的行为,解决好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解除合同带来的损害。

(二)赔偿责任和违约责任并举,保护用人单位的利益。

《违反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中第四条规定:劳动者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赔偿用人单位下列损失:(一)用人单位招收录用其所支付的费用;(二)用人单位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双方另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三)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四)劳动合同约定的其它赔偿费用。笔者认为,企业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同时,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责任,并约定一方违约应给付另一方违约金及约定违约金的计算方法,用以补偿一方违约给另一方带来的损害。这样对劳动者或用人单位起到一个约束作用。因为劳动合同也是合同的一种,这样约定也符合《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这样既可以使劳动者享有真正意义上的选择职业的权利,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又可以使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的损失得以补偿。对双方当事人来说既公平又合理。

(三)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履行期间,以保证劳动合同的相对稳定性。

为了保证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相对长的劳动期间,双方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一定的劳动期间。这个期间可以根据工作性质来确定。针对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可以约定比较长的工作期间。这样,对用人单位人才的流动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四)确定符合实际的通知期限,维护劳动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劳动法》第30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不论何种岗位,这样笼统地把预告期规定为30日,是不合理的。比如说,企业的高级研究开发技术人员、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关键岗位上的技术人员,这些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如打算离开用人单位,提前30日通知用人单位,在这30日内,用人单位也很难找到合适的专门人才替代他们。这样,就会对用人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影响,造成损失。而对普通岗位的劳动者来说,如找到新的岗位,但要等到经过预告期之后才能辞职,很可能就与新的工作失之交臂了。

因此,笔者认为,应根据不同性质的工作岗位,来规定不同的预告期。象高级研究开发技术人员、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关键岗位上的技术工人等高级人才,他们单方解除合同的预告期应适当长一些,以确保企业有足够的时间来挑选替代人员,避免造成企业措手不及,尽量把因企业替换人员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在最小限度内。而对普通岗位的劳动者来说,应缩短预告期,这样做便于劳动者及时更换新的工作岗位,并且原用人单位也会在很短时间内找到替代人选的。所以,我认为,应在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约定解除合同的通知期限。那么,我认为,《劳动法》第30条应该将提前30日变为“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当然,法律还是应该对这个约定的提前通知期在一定范围内加以限制,以免用人单位钻空子,在订立合同时不合实际地提出了过长的提前通知期,而劳动者为得到工作,被迫迁就,反而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为了兼顾公平,我们不妨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约定的这个提前期最长期限加以限制,限制在三个月或六个月。这样,劳动合同约定的期限条款才可以同时保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

(五)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各个用人单位都要遵守国家人才交流的规定,保证人才流动有序,不采取不正当手段“挖人才”。做到君子爱才,取之有道。从根源上限制“跳槽”的发生。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
报告编号:NO.20181123*****

【问题分析】您好,您所提出的是关于 ***** 的问题...... ,【解决方案】***** 【具体操作】*****

查看完整报告

*版权声明:华律网对精选解答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 劳动者怎么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是具备法律规定的条件时,劳动者享有单方解除权,无须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也无须征得用人单位的同意。具体分为预告解除和即时解除。预告解除:即劳动者履行预告程序后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袁超律师 2020.07.16 1502人看过
  • 劳动者能否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许伟鸿律师 2022.04.11 0人看过
  •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1、预告解除概念:即劳动者履行预告程序后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两种情形:(1)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2)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2、即时解除:即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的情形。

    张燕鹏律师 2019.08.19 2298人看过
  • 劳动者可否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等。

    袁超律师 2020.08.20 1266人看过
  • 劳动者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吗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等。

    张燕鹏律师 2019.09.02 1154人看过
  • 劳动者如何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单方解除合同的方式:预告解除: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即时解除: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袁超律师 2020.06.08 1540人看过
  •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有哪些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等。

    张燕鹏律师 2019.08.02 1404人看过
  • 劳动者怎么解除劳动合同

    首先: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的;2、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的;3、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的;4、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张燕鹏律师 2019.08.23 1090人看过
  • 如何判决解除劳动合同行为有效

    因解除劳动合同产生劳动争议的,可申请仲裁,用人单位是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仲裁机构可裁决解除劳动合同行为有效。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等。

    李键键律师 2021.05.29 777人看过

韦勇

中银律师事务所

韦勇律师,专职律师擅长债权债务

  • 222

    精选解答
  • 463194

    阅读量
咨询律师
相关文书下载 查看更多
  • 如何规范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行为
    依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是可以签订劳动合同的,而签订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是不能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的,那么怎样规范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行为?下面由华律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 谈如何规范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行为
    《劳动法》第31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解除可以分为协商解除、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者单方解除以及劳动合同自行解除。本条规定的是劳动者单方解除合同的情况。原劳动部《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
  • 规范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行为应该做些什么
    规范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行为应该做些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华律网小编为你整理了一下关于这问题的资料,如果你想知道关于规范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行为应该做些什么这个问题,马上为你解答,跟上华律网小编的步伐一起往下看吧。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如何
  • 劳动者能否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有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等情形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关于劳动者能否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问题,下面由华律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的规定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的规定是怎样的?今天,华律网小编为您整理相关知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分享到
微博
QQ空间
微信
快速咨询在线专业律师 3分钟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