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事诉讼中,公诉人不是当事人。公诉人虽是控诉方,但判决结果与公诉人没有利害关系,所以不能称为当事人。“当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公诉人是人民检察院的职责。有公诉案件,检察院指派检察员,代表国家行使公诉权的人,就是公诉人。职责是职务行为,依法、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公诉人是指不用当事人来直接提起诉讼,而是由国家司法机关提起诉讼,在中国主要由人民检察院的司法人员来担任,也就是说,在人民检察院担任诉讼的人,就是公诉人。
公诉人是指不用当事人而是由国家司法机关来直接提起诉讼,在中国主要由人民检察院的司法人员来担任,也就是说,在人民检察院担任诉讼的人,就是公诉人。所以公诉人不是原告。
判缓刑时还开庭。对于刑事案件,必须经过法院开庭审理才能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我国法律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在法院审理案件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除外。如果是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如果犯罪嫌疑人和受害者就赔偿问题达到协议,取得受害者谅解的,司法机关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于刑事处罚。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
公诉人对于搜查中形成的笔录存在争议的,处理方式为公诉人可以建议合议庭通知调查人员、侦查人员以及搜查活动的见证人出庭陈述有关情况,合议庭一般会予以同意。
检察院建议拘役可以判处缓刑。缓刑的条件是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就有可能被判处缓刑,最终裁量权是在法院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