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回答
有以下情形界定为
交通肇事后逃逸:
1.明知发生
交通事故,行为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行为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在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的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3.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 法律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
-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 (一)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 (二)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
- (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 (四)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的;
- (五)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
- (六)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
- (七)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
- (八)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
- 行为人有前款第二项、第四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有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至第八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报告编号:NO.20240411*****
【问题分析】您好,您所提出的是关于 ***** 的问题...... ,【解决方案】***** 【具体操作】*****
查看完整报告
*版权声明:华律网对精选解答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
逃逸与肇事逃逸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都是行为人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逃离现场的行为,如果是交通事故肇事逃逸,但是行为人不构成犯罪的,则会被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还会被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严重程度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
已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罪”。只要在主观上为了逃避事故责任故意离开事故现场的,均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罪,自首不影响本罪成立,只能说明犯罪嫌疑人有悔过情节,在审判时可以酌情减免一定的处罚。
-
肇事逃逸自首算逃逸,肇事逃逸后自首不能因后来的自首而否定当时的逃逸事实。虽然不能否定逃逸定性,但并不妨碍对自首情节的认定。法院根据其自首情节,应当依法减轻处罚。
-
肇事逃逸的,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等。
-
肇事逃逸的,应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
肇事后逃逸的,属法定的加重情节,伤者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的可判7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伤者没有死亡,机动车驾驶员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将撞伤者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伤者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严重残废的,则构成了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
-
只有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否则,认定当事人离开事故现场就是逃逸难免过于严格,同时于法无据,于情不合。一、时间上当事人知道已经发生交通事故;二、当事人主观上是为逃避法律责任;三、已经离开交通事故现场。
-
肇事逃逸赔偿可以要求车主和保险公司按照责任比例承担赔偿责任。1、交通事故发生后逃逸的,受害人在交通部门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后,可以先确定自己的经济损失,然后要求车主和保险公司按照责任比例承担赔偿责任。2、保险公司拒绝赔偿后,可以向法院起诉赔偿,维权。此时,保险公司往往以逃逸拒绝赔偿。
-
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一般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
杨朕律师
2021.12.16
729人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