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回答
一、建立应对职业打假人的应急预案,纳入到门店风险控制体系中。
从职业打假人的卖场识别、收银台结账、服务台投诉、索赔受理、配合行政机关检查、内部自查、证据搜集、诉讼应对等关键环节要结合职业打假人的特点和手法建立详细的应急预案,提升门店各岗位识别、应对职业打假人的能力。同时,对于恶意打假人的“调包、抠商品日期、藏快过期的食品”手法要加强门店的调查取证能力,一旦发现恶意打假涉嫌“
敲诈勒索”要在第一时间报警处理。
二、建立门店职业打假数据库及黑名单。
门店在应对职业打假人时无论最终如何处理,都需要对职业打假人的进店视频、商品区活动视频、收银台结账视频、服务台投诉视频及录音等关键信息进行收集、保存,并定期将上述信息上报
公司总部。总部及门店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提升对恶意打假人的防范能力。
三、成立门店职业打假应对小组。
门店要成立以店长、值班经理、防损经理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职业打假应对小组,对在卖场经营过程中遇到的职业打假行为,要结合岗位职能进行分解,如店长具体负责的事项及可采取的措施;值班经理职责及可采取措施;防损经理职责及可采取措施等。
四、加强对过期商品、进口食品、广告宣传、双日期、商品标识等容易引起职业打假人投诉的商品的管理。“打铁还需自身硬”、“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所以,门店的管理层对于职业打假人购买的“问题商品”需要有清醒的认识,确实是因门店管理不当所引起的,一定要做好自查和整改工作。比如过期商品的管理、商品生产日期的管理等,要从门店的营运环节严格管控,不给职业打假人留下任何钻空子的空间。
五、加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对于消费领域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和学习,要有针对性的、结合门店各岗位情况来实施。一方面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提升门店各岗位对问题商品的识别能力,防范供应商欺诈而引起的职业打假索赔;另一方面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在面对职业打假人索赔时提升应对能力,不至于限于被动。
- 法律依据
- 1、《价格法》第十四条第四项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4条明确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报告编号:NO.20181206*****
【问题分析】您好,您所提出的是关于 ***** 的问题...... ,【解决方案】***** 【具体操作】*****
查看完整报告
*版权声明:华律网对精选解答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
你把标签保存好,可到物价部门或消协投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一倍。
-
若碰到“标低价卖高价”的事情,应收集、保留好证据。可使用手机的拍照功能,拍摄超市的相关促销海报、小广告及上柜商品的标价牌等,并保留好购物小票,可向当地的消费者协会投诉,也可向责任者所在地的消费者协会投诉。
沈辉律师
2018.12.05
1735人看过
-
遭遇加盟欺诈,可以收集证据向特许人主张解除合同或者撤销合同,并要求其赔偿损失。对于特许人以欺诈手段,使被特许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加盟合同,被特许人可以在一年的期限内,行使撤销合同的权利。
-
遭遇消费欺诈主要有两个维权途径,第一个是向12315平台投诉,平台会记录下你的遭遇后会要求商家及时处理,通常商家很快就会与消费者联系,这是一个比较快的维权途径。
-
行政责任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有权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2万元以上20万以下的罚款。
-
根据《反家庭暴力法》的规定,公民一旦遭遇家庭暴力,除了报警由公安机关出面制止、提供有关协助、对加害人批评教育或治安处罚外,还可以向街道社区申请人民调解、申请法律援助机构提供法律援助等服务,也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赵彪律师
2019.08.22
1220人看过
-
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
1、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销售者赔偿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销售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或者其他销售者追偿。
-
一是通过工会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二是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举报,由其责令用人单位来解决;三是有争议的,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调解来解决;四是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五是求助社会、媒体的力量。五是求助社会、媒体的力量。
袁超律师
2023.09.25
143人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