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精选解答 > 刑事辩护 > 知情不报会不会判刑

知情不报会不会判刑

2022.12.02 刑事辩护 2695人浏览举报
律师回答
在我国知情不报是不会被判刑的,但是如果其触犯了我国的包庇罪的,是会受到法律的处罚的。窝藏、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本罪为选择性罪名,具体包括窝藏罪和包庇罪。包庇罪只能由作为方式实施,单纯不提供证言、沉默不语或者不出庭作证行为,不属于做假证明包庇他人的行为,不成立包庇罪。
法律依据
《刑法》
第三百一十条 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犯前款罪,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报告编号:NO.20221202*****

【问题分析】您好,您所提出的是关于 ***** 的问题...... ,【解决方案】***** 【具体操作】*****

查看完整报告

*版权声明:华律网对精选解答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 知情不报算不算共犯

    知情不报算不算共犯要依据具体的情况而定,主要是否构成共同犯罪的要件,构成的就是属于共同犯罪。要看知道的内容是否是与犯罪内容相关,以及具体的法律规定。

    李键键律师 2019.07.24 1919人看过
  • 经济诈骗中知情不报如何量刑

    经济诈骗中知情不报涉嫌包庇罪。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犯前款罪,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赵善博律师 2020.03.19 1765人看过
  • 无证行医知情不报有责任吗

    无证行医知情不报一般没有责任,但卫生行政部门或负有监管责任的人员除外。法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王瑞涛律师 2023.06.01 219人看过
  • 父母知情不报构成包庇罪吗

    父母知情不报构成包庇罪。构成包庇犯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赏彩霞律师 2020.03.13 419人看过
  • 绑架案知情不报什么罪

    1、知情不报一般不会构成犯罪。2、关于知情不报违法且犯罪的法律规定有,但仅仅限制在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范围内,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在国家安全机关向其调查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拒绝提供,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2019.11.28 1473人看过
  • 诈骗会不会判刑

    1、以诈骗总额来量刑。2、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赵善博律师 2019.08.02 1632人看过
  • 从犯会不会判刑

    法律规定从犯应当比照主犯从轻或者是减轻处罚。1、对于从犯,人民法院量刑时,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2、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从犯认定范围:1、在事前共谋的共同犯罪中,首先提出犯意者通常为主犯,随声附和、表示赞同者通常为从犯。但这个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仅仅在犯罪共谋阶段随声附和,而在具体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亦属于主犯,而不构成从犯。2、在事前共谋的共同犯罪中,策划、指挥犯罪活动者通常为主犯,被动接受任务、服从指挥者通常为从犯。3、从参加共同犯罪的频率来看,多次参加共同犯罪者或者参加全部共同犯罪活动者通常为主犯,而首次参加共同犯罪或者参加次数少于其他犯罪分子的,以及仅参加了部分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通常为从犯。4、从参加共同犯罪的强度来看,主犯的实行行为通常强度较大、手段残忍、技巧熟练,而从犯的实行行为强度通常较小,或者技巧不够熟练。

    秦江华律师 2024.05.21 306人看过
  • 高考作弊会不会判刑

    高考组织作弊的话会判刑。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或者为他人实施组织作弊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其他帮助的,即构成组织考试作弊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宛鹏飞律师 2021.08.04 15659人看过
  • 卖假口罩会不会判刑

    1、卖假口罩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会判刑。2、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达5万元以上的行为。

    成安律师 2022.05.26 292人看过
分享到
微博
QQ空间
微信
快速咨询在线专业律师 3分钟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