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对社会公开,允许群众旁听人民对刑事案件的审理。在刑事诉讼中,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辩护权以外,还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辩护人。 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在侦查期间,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辩护权以外,还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辩护人。下列的人可以被委托为辩护人: (一)律师; (二)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
刑诉法明确规定:对于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需要及时进行审判,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的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潜逃境外,监察机关、公安机关移送起诉,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人民法院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符合缺席审判程序适用条件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根据刑诉法确立的刑事缺席审判制度设计,缺席审判被告人的权利能够得到以下有效保障:1.人民法院缺席审判案件,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被告人的近亲属可以代为委托辩护人。2.被告人及其近亲属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3.交付执行刑罚前,人民法院应当告知罪犯有权对判决、裁定提出异议。罪犯对判决、裁定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审理。
逮捕是检察院批准或决定,法院决定,公安机关执行的,对犯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一定时间内完全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逮捕是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中最严厉的一种,它不仅剥夺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而且逮捕后除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和符合变更强制措施条件的以外,对被逮捕人的羁押期间一般要到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为止。简而言之,即经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后,除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和符合变更强制措施条件的以外,办案机关在其办案期限内,可以一直采取逮捕措施,直至人民法院判决生效。
1、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2、符合申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审判;3、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在作出提审、再审决定之日起三个月以内审结。
刑事诉讼法的再审程序是这样规定的:1、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2、符合申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审判;3、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在作出提审、再审决定之日起三个月以内审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但是不能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实施逮捕的条件有: 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这是逮捕的证据条件、事实条件和前提条件。 2.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这是逮捕的量刑条件、罪责条件或称之为法律条件。 3.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其发生社会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