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2年一般可以减刑多久
2023.11.14
刑事辩护
15433人浏览举报
律师回答
(一)判2年的,一般是在监狱执行2的有期徒刑,判决执行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
(二)同时,判2年,最多可以减刑到1年;因为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有期徒刑不得少于原判刑期的1/2;
减刑的条件:
①对象条件:只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②可以减刑的实质条件: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
③应当减刑的实质条件: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
④限度条件: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1/2;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13年;应当自无期徒刑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未被限制减刑的死缓犯:减为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之后,再减刑实际执行刑期不能少于15年,死刑缓期执行期间不包括在内。被限制减刑的两类死缓犯: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5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25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0年。所谓实际执行的刑期,是指判决执行后犯罪分子实际服刑的时间。如果判决前先行羁押的,羁押期应当计入实际执行的刑期之内。
- 法律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 第七十八条【减刑条件与限度】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
- (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 (二)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 (三)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 (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 (五)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 (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 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下列期限:
- (一)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 (二)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三年;
- (三)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五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年。
报告编号:NO.20231114*****
【问题分析】您好,您所提出的是关于 ***** 的问题...... ,【解决方案】***** 【具体操作】*****
查看完整报告
*版权声明:华律网对精选解答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
判2年一般最少服刑一年。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期徒刑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
(一)。一般是在监狱执行2年11个月的有期徒刑。(二)判2年11个月的,最多可以减刑到1年6个月。1、因为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有期徒刑不得少于原判刑期的1/2;2.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13年;未被限制减刑的死缓犯,不能少于15年。
-
判三年一般三年期满能出来,但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所以至少要在监狱服刑十八个月的刑期。
-
可以。犯罪嫌疑人有一般立功表现的,法院可以依据案情,酌情从轻、减轻刑事处罚。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为二十二年有期徒刑;确有悔改表现并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为二十一年以上二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为二十年以上二十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等。
-
(一)判3年的,一般是在监狱执行的有期徒刑,判决执行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二)同时,判3年,最多可以减刑到1年6个月;因为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有期徒刑不得少于原判刑期的1/2。1.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1/2等。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年。”根据以上规定,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经减刑后,最少的实际执行刑期不能少于六个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八条 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等情形。
-
离婚时有两个孩子一般判一方一个。同时也会参考子女的年龄状况:1、0~2岁的子女由女方抚养;2、2~8岁的子女,双方协商不成的,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原则判决;3、8岁以上的子女,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