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发协查通报、向社会公告等方式要求协查、举报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或者侦破线索。发出协查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告时,应当提供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基本事实、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情况、特征及逃逸方向等有关情况。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交通肇事具有法律规定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等。
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是: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肇事者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如果构成犯罪的,会被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逃逸的概念是行为人违反了相关的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了严重的交通事故,在发生事故之后,行为人明知是自己的行为造成的事故局面,但并未采取相应的救助等措施,而是驾车逃离或者将机动车留在原地自己逃离。
交通肇事是否构成逃逸的标准是主观上是否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就构成肇事逃逸。
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如果尚未构成犯罪,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其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交通肇事后逃逸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将受到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如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将受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处罚。
交通肇事逃逸后果是,如果构成犯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没有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应这样对交通肇事逃逸进行认定:主观上为了逃避法律责任或救助义务,驾驶肇事车辆或者遗弃肇事车辆,逃离道事故现场的;客观上有逃离现场的行为的,那么就会被认定肇事逃逸。
应这样对交通肇事逃逸进行认定:主观上为了逃避法律责任或救助义务,驾驶肇事车辆或者遗弃肇事车辆,逃离道事故现场的;客观上有逃离现场的行为的,那么就会被认定肇事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