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精选解答 > 交通事故 > 交通肇事
  • 交通肇事逃逸的后果有哪些

    交通肇事逃逸的后果:因逃逸致使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逃逸一方负事故全部责任;对逃逸的当事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吊销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因逃逸致使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案件分析律师 2024.11.25 1489人看过
  • 逃逸事故如何处罚?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有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情形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根据刑法规定,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刘纪伟律师 2024.07.03 568人看过
  • 遇逃逸交通事故怎么办

    及时报警。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肇事方逃逸的,受害方应当保持冷静、及时报警,保留好现场,积极寻找目击证人。举报属实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给予奖励。

    刘纪伟律师 2024.07.03 178人看过
  • 肇事逃逸如何解决

    肇事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15日以下拘留,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构成犯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刘纪伟律师 2024.07.03 162人看过
  • 肇事逃逸有哪些处罚?

    律师解答:行政处罚、刑事处罚。肇事逃逸的处罚包括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1、行政责任:肇事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2、刑事责任: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刘纪伟律师 2024.07.02 184人看过
  • 肇事逃逸多少天处理

    一般三个月内。肇事逃逸的情况下,交警一般应当在三个月内处理结案。1、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自事故现场调查结束之日起三日内进行检验、鉴定。2、如果有死亡的,尸体检验应当在死亡之日起三日内委托。3、对现场调查结束之日起三日后,报经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可以进行检验、鉴定。

    刘纪伟律师 2024.07.02 272人看过
  • 怎样构成交通肇事罪

    1、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物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2、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而发生重大事故而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交通肇事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其唯一判定标准是该罪的犯罪构成。

    刘纪伟律师 2024.07.02 113人看过
  • 电动车肇事逃逸如何罚

    非机动车肇事逃逸,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罚。如果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如果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刘纪伟律师 2024.07.01 133人看过
  • 撞伤人逃逸怎么处罚

    撞伤人逃逸的处罚措施主要取决于伤害的程度。如果是轻微伤,处罚通常包括罚款、吊销驾驶证,甚至可能面临终身禁驾。如果造成重伤,处罚则可能包括有期徒刑。对于轻微伤,如果肇事逃逸,将面临200元至2000元以下的罚款。同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直接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身无法重新取得。如果肇事者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导致重伤,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如果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恶劣情节,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些处罚措施旨在严惩逃逸行为,保护受害者的权益,并维护道路交通的安全与秩序。因此,建议驾驶者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务必立即停车并采取必要的救助措施,而不是选择逃逸。

    刘纪伟律师 2024.06.28 154人看过
  • 交通逃逸的定义是什么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一、考察行为人是否明知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不仅要看行为人的供述,还应从肇事当时的时间、地点、路况、行为人具备的知识、经验等方面客观地评判其是否明知,从而确定其是否构成逃逸。如果行为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造成交通事故而驾驶车辆离开现场的,因缺乏主观上的认识,不应认定“交通肇事逃逸”第二、考察行为人是否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既包括逃避刑事法律追究,也包括逃避民事法律追究、行政法律追究。第三、考察行为人客观上是否实施了逃离现场的行为。只有发生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接受事故处理机关首次处理前这一段时间内的逃跑行为方能成立本规定中的“逃逸”。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后基于个人良心发现而返回现场、接受处理,或者逃离现场不远即被拦截、抓获,均不影响“交通肇事后逃逸”情节的成立。

    刘纪伟律师 2024.06.28 280人看过